2016年3/11-3/17日星運勢

一周星運勢 3/11-3/17

太陽在雙魚,月亮天王星成合相,情緒變動特別快,可能會想約別人參加活動,完全以自己的情感想法為主。加上月亮土星三分相,大家對於很多事的理解力都非常好,尤其是從事房地產的人會有好消息出現,不妨好好把握。但由於木星土星四分相,容易出現財務缺口或困擾,需要好好調整或找人幫忙。 

牡羊座〈3/21—4/19〉切記態度 避免口角
忙到與人發生口角,注意態度,才不會因此得罪人。可能損失金錢,還好有固定的收入,暫時不用太擔心。與另一半因錢財而有些不愉快,多溝通,不要過於在乎錢財。如果長期覺得頭不舒服,要去看醫生或做一下檢查。本周很適合穿紅色衣服開運。  

金牛座〈4/20—5/20〉貴人暫缺 耐心等待 
等待的貴人似乎還沒出現,需要耐心等候,暫時不要想這事。還是有錢進帳,不過考慮太多,該投資的就去做,錢不夠就繼續存。感情甜蜜,雖然雙方都忙,但還是會每天說說話,有總比沒有好。如果有胃食道逆流,記得吃藥,不要放著不管。本周適合穿墨綠色衣服開運。

雙子座〈5/21—6/20〉家庭和樂 感到開心
職場上的運氣不錯,沒有太大問題,已預想到很多,但注意人際交流對工作會有更多幫助。財務沒有太多問題,都規畫得很好,慢慢就會有錢或投資收益入帳。感情上對方對你很好,家庭也很和樂,不過總是有些事需要忙,所以還是要打起精神。感冒要看醫生,不要自己亂買藥吃。適合穿黑色衣服開運。

巨蟹座〈6/21—7/22〉工作辛苦 多多加油
壓力不小,多加油,很多人想看你的笑話,千萬別讓他們得逞。財運上沒有太大問題,還是有些花費,有點不捨,不過再賺就好。對感情沒有太多期待,但對方還是很關心你,多聊聊吧,也能讓感情升溫。單身者要注意可能是自己的態度嚇跑對方。假日出去走走或學習新的才藝,可紓壓放鬆。藍色衣服可開運。

獅子座〈7/23—8/22〉體力操勞 避免硬撐
工作變多,需要體力,還要去參加活動,但千萬不要讓自己太累。財運上有不少小錢進來,都是過去累積的人脈讓你得到的財,最好奉獻一些出去。感情上另一半知道你在擔心什麼,所以也會跟你商量他要處理的事,不用擔心對方會對你隱瞞。背部不舒服,可能是要休息的癥兆,千萬別硬撐。適合穿藍色衣服開運。

處女座〈8/23—9/22〉感情持平 不要置氣	
職場上被需要,被指定打理不少事,感到很開心,不過要打起精神才不會出錯。花掉不少錢,都是預期的部分,倒是沒有太多意外,所以還好。與另一半的相處平平,沒有惡化就是好的開始,如果對方主動對你好,也要有所回應。身體有些痠痛,即使看了醫生也不會馬上好,需要時間。很適合穿桃紅色衣服開運。

天秤座〈9/23—10/22〉溝通有礙 小心誤會
運氣不錯,可以見到高層談事情,成功機會不小,不過需要付出的也不少。花費變少,因為對吃喝玩樂的欲望減少,頂多是做喜歡的事情,花費不大。與另一半需要多溝通,和朋友也是,小心誤會出現。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健康,不要忽視累積的惡習。本周很適合穿咖啡色衣服開運。

天蠍座〈10/23—11/21〉注意健康 切忌輕忽
壓力不小,還好很努力,所以可以度過,別讓別人小看你。財運上沒有太多支出或收入,可以維持平衡的狀態,頂多去喝喝酒或咖啡。對愛人好一點,多說說話、陪陪對方,就會看到對方的優點,不要只看缺點。健康上似乎有些狀況,千萬不要輕忽。橘色衣服很適合你。

射手座〈11/22—12/21〉身體不適 好好休息
身體不適的話,就先暫停一下工作,每天太忙會讓身體吃不消。沒有太多時間花錢,存下來的機會變多,不過可能會有醫藥費的支出。注意另一半的交友狀態,不要等對方被追走了才在興嘆。飲食要健康及多休息,如果因為壓力睡不好,換個床組應該會改善。本周適合穿黃色衣服開運。

魔羯座〈12/22—1/19〉關心愛人 多多溝通
工作狀況不錯,不少人想找你聊聊,但時間有點緊,需要好好安排才行。會賺到一筆錢,不過也會遇到財務損失,但還是賺的比較多,不用過於擔心。感情上似乎出現問題,吵架機會變多了,可能另一半心裡有事,聊開來比較好。千萬別小看過敏或感冒,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很大。適合穿藍色衣服開運。

水瓶座〈1/20—2/18〉對自己好 平衡生活 
完成了許多事,必須拋開瑣事或找人幫忙,才能全部完成,實在不容易。對自己好一些,該做的理財及玩樂都要有,生活才能平衡。即使與另一半不能常相處,心態卻很重要,對方會感受到的。注意心血管,不是大問題,但如果完全不理會也不行。適合穿紫色衣服開運。

雙魚座〈02/19—03/20〉有些忙碌 但別太累
在職場上的運氣不錯,出了不少力,非常忙碌,不過倒也是很希望自己忙起來。該花的都花了,倒也沒有太多支出的想法,不過可以轉換一下造型,讓別人看到不同的你。感情上愛人對你很好,也很體諒你,相處得很融洽,不用擔心。身體不舒服要去看醫生,或多休息,千萬不要拖。穿粉紅色衣服能助開運。

本文由星座老師鄭嘉琳提供

轉自《時報周刊》